“周易”与“中庸”的区别?


音频播放器

 


“易经”包括“连山易”、“归藏易”、“周易”三个部分,“周易”是“易经”之一。

到秦朝和汉朝的时候,“连山易”和“归藏易”都已经失传,只剩下“周易”了。

现在所说的“易经”,一般就是指“周易”。

“周易”与“中庸”都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内涵精深、影响广泛、流传久远的典籍。

“周易”被誉为“大道之源”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,群经之首。

“周易”的内容极其丰富,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领域,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,是儒家、道家共同的经典。

“周易”是阐述变化之书,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。

它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,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,集中的反映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。

天地万物、人类社会都是发展和变化的。

辨证唯物主义认为:世界是物质的、物质是运动的、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。

“易经”的中心思想就是“易”,就是“变化”,就是“发展”。

“阴阳”的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,“周易”的主旨,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“阴阳”的动态平衡。

一阴一阳之谓道。

在“易经”的太极图中可以看出,“阴中”有“阳”,“阳中”有“阴”,没有绝对的“阴”和“阳”,“阴”或“阳”到了一定成度后,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。

在“姓名学”中也是如此,要做到“阴阳”平衡。

就是“大”中要有“小”,小“中”要有“大”;

有“文”要配“武”,有“德”要配“才”。

这部分内容请阅读:起名四项基本原则之四《周易与中庸》。

《中庸》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,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,原为《礼记》中的第三十一篇,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。

经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,南宋朱熹作《中庸章句》,最终和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称为“四书”。

宋、元以后,《中庸》成为学校官方规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
《中庸》的字面意思为“不偏不倚、无不过及而平常之理”。

宋代程颐的解释就是“不偏谓之中,不易谓之庸,中者,天下之正道;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”

它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,又不失原则,是寻求平衡的智慧。

“中”本是表示方位,并未有道德含义。

但正因“中”字具有“中间”、“中心”等方位意义,也引申出合宜、合适、合乎一定标准的意思,由此“中”字就开始蕴含道德意义了。

但“中”绝非中间的意思,不是在两个极端间找到中间那一个,而是找到最适合、最完美的那一个。

中庸,既不是简单地折中,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。

《中庸》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的环境中,找到“尽善尽美”与“无可奈何”之间的最佳方案。

《中庸》就是在处理姓名的寓意和内涵时,不要走极端,而是要找到“最适合”、“最完美”的解决方案。

具体的说,就是要在“姓名”中实现“大小”的平衡,“高低”的平衡,“文武”的平衡。

《周易》与《中庸》之间的关系?

按照《周易》的观点,任何事物,都是发展变化的。

既然是发展,是变化,那就会有一个过程。

这个过程,也有三个阶段。

开始的时候,也就是第一阶段,变化还不显著。事物的特征,也就显现不出来。

而最后一个阶段,按照“穷极而变”的规律,又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,由阴变成阳,或者由阳变成阴。

这样算下来,最好的、最适宜发展的,就是中间这个阶段了,这就是《中庸》。

《中庸之道》实乃《周易》的思想核心。

中道源于《周易》,集大成于《中庸》;

《周易》构建了“阴阳”相生、以“中”为贵的世界观,而《中庸》则继承并发展了以中道为至德的道德修养观,进而又作为明君圣主的治国理政观。

《周易》与《中庸》的区别?这部分内容就介绍完了。

接下来请看下一篇文章:起名注意事项:姓名的声韵、音调。

谢谢收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