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名四项基本原则之四
《周易与中庸》
音频播放器
编筐窝篓,全在收口,这是起名原则的最后一项内容了。
《周易与中庸》都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内涵精深、影响广泛、流传久远的典籍。
“易经”包括“连山易”、“归藏易”和“周易”三个部分。
“周易”是“易经”之一,到秦朝和汉朝的时候,“连山易”和“归藏易”都已经失传了,流传下来的只有“周易”了,所以,现在所说的“易经”,一般就是指“周易”。
《周易》被誉为“大道之源”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,群经之首。
《周易》的内容极其丰富,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,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经典。
《周易》是一部阐述变化的书,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。
它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,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之后形成的,《周易》集中的反映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。
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发展和变化的。辨证唯物主义认为:世界是物质的、物质是运动的、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,《易经》的中心思想就是“易”,就是“变化和发展”。
《阴阳》的观念,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,《周易》的主旨,是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,保持《阴阳》的动态平衡。
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在《易经》的太极图中可以看出,“阴中”有“阳”,“阳中”有“阴”,没有绝对的“阴”,也没有绝对的“阳”,“阴阳”到了一定成度后,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。
“阴阳”本为一体,它们相互依存;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;如果没有一方,另一方也不可能产生。
世界上的所有东西,都可以用“阴阳”来表示:
静止的,柔软的,黑夜,女人,下,内,收敛,弱,冷,月亮,降 —— 都用“阴”来表示。
运动的,刚强的,白天,男人,上,外,发散,实,热,太阳,升 —— 都用“阳”来表示。
《周易》在姓名中的作用,就是调整“阴阳”的平衡,也就是调整“多”与“少”的平衡,“高”与“低”的平衡,“文”与“武”的平衡,“德”与“才”的平衡。
是的,就是“大”中要有“小”,“小”中要有“大”;有“文”要配“武”,有“德”要配“才”。
简而言之,姓名中的《周易》,就是用“阴阳”的方式,来调整人生“运程”的“和谐”与“顺畅”的。
《中庸》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方面的哲学专著,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,原为《礼记》中的第三十一篇,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。
经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,南宋朱熹作《中庸章句》,最终和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称为“四书”。
宋朝和元朝以后,《中庸》成为学校官方规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《中庸》的字面意思为“不偏不倚、无不过及而平常之理”。
宋代程颐的解释就是“不偏谓之中,不易谓之庸,中者,天下之正道;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”它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,又不失原则,是寻求平衡的智慧。
“中”本来是表示方位,并没有道德含义。
但是,因“中”字具有“中间”、“中心”等方位意义,又引申出合宜、合适、合乎一定标准的意思,所以“中”这个字就开始蕴含道德意义了。
但“中”不是中间的意思,绝对不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,而是找到最适合、最完美的那一个。
《中庸》既不是简单地折中,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。
“中庸”追求的“目标”,是在不同时空的环境中,找到“尽善尽美”与“无可奈何”之间的最佳方案。
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形容的非常恰当:《中庸》并非总是处在某个特定范围的中心,有时它要接近某范围的极端终点;有时对他人而言,他又可能处在另一终点;《中庸》是一个移动的点,具有美德的人能够击中这个移动的靶子。没有人能够想到足以每次都击中它,但那些优秀的人,比那些平常的、堕落的人更经常地接近于击中它!
“中庸”在“姓名”中的作用,就是在处理“姓名”的“寓意或内涵”时,不要走极端,而要找到“最适合”、“最完美”的解决方案。
《中庸》在姓名中,并非是“大”与“小”之间的中心、“文”与“武”之间的中心、“阴”与“阳”之间的中心;它是一个移动的“点”,有时它会靠近“阴”的这一边,有时它又会靠近“阳”的这一边。
简而言之,《中庸》在姓名中,就是用“两个极端”之间的“平衡点”,也就是用“最适合”、“最完美”的解决方案,来调整人生“运程”的“和谐”与“顺畅”的。
下面我们再看看“周易”与“中庸”的关系?
按照“周易”的观点,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;既然是发展的,变化的,那就会有一个过程;这个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。
“开始”的时候,也就是第一阶段,变化还不显著;事物的特征也就显现不出来。
而“最后”的时候,也就是第三个阶段,按照“穷极而变”的规律,又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,由“阴”变成“阳”,或者由“阳”变成“阴”。
由此而知,最好的、最适宜发展的,就是“中间”这个阶段了,这就是《中庸》。
“中庸之道”实乃“周易”思想的核心。“中道”源于“周易”,集大成于“中庸”。
《周易》构建了“阴阳”相生、以“中”为贵的世界观,而《中庸》则继承并发展了以“中道”为至德的道德修养观,进而又作为明君圣主的治国理政观。
大道至简!真传一句话,假传万卷书!
《周易》在姓名中,就是用“阴阳”的方式,来调整人生“命运”的“和谐”与“顺畅”的。
《中庸》在姓名中,就是用“阴”与“阳”之间的“平衡点”,也就是用“最适合”、“最完美”的解决方案,来调整人生“运程”的“和谐”与“顺畅”的。
起名四项基本原则之四:《周易与中庸》就介绍完了。
接下来请看下一篇文章:姓名为什么不能打分?
谢谢您的收听!